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英国的一次以约翰·格里尔逊为首的有组织的纪录片摄制运动。始于三十年代。格里尔逊于1928年**英国政府新设置的**市场委员会,负责**该委员会的电影部,其任务是用电影手段来宣传政府的食品供应政策。参加电影部的有阿瑟·艾尔顿、巴锡尔·瑞特和斯图亚特·菜格。1955年英国市场委员会解散,英国邮政总局接管了该电影部,改称邮政总局电影部,继续为协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拍摄纪录片。新加入的成员有保罗·罗沙、埃德加-安斯戴、阿尔培托·卡瓦尔康蒂、约翰·泰勒和晗里·华特等。格里尔逊于1937年辞职,两年后,邮政总局电影部由英国**部接管,改称**电影部,于1951年解散.格里尔逊在职期间,他**下的纪录片制作者形成著名的"格里尔逊学派",电影史上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即指这一学派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**。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在创作思想上受苏联电影的影响较深,尤其是维尔托夫的"电影眼睛"理论。但与此同时,他们也广泛吸收了***·鲁特曼的"交响乐式"蒙太奇手法、**先锋派的**倾向以及荷兰的尤里斯-伊文思和美国的弗拉哈迪的经验。因此,他们一方面十分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,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,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;另方面又非常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**。英国纪录片学派的一些代表性作品,如瑞特的《锡兰之歌》(1934)、安斯戴和艾尔顿的《住房问题》(1935)、瑞特和华特的《夜邮》(I936)、卡瓦尔康蒂的《煤矿工人》(1936)和泰勒的《烟雾威胁》(1937)等,都在画面构图、镜头剪辑、音画配台等方面极其讲究,以致有时"对于构图、蒙太奇和摄影的兴趣超过了对主题的兴趣"(萨杜尔语).然而,这种技术**有藏明确的限度,决不允许在形象内容上有所添加或窜改。 格里尔逊去职后不久即离开英国.英国纪录片学派的创作**并来因此而受到影响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纪录片学派全力为战争宣传*务,在创作上出现了两个主要倾向:一是以保罗t罗沙为代表的"纪事体裁",即通过解说词把现成的纪录片素材连缀起来,并赋以强烈的节奏,来体现某个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.例如他的《富饶的世界》(i943)和《世界的财富》(1947)等。另一种顶向以汉弗菜·詹宁斯为代表,强调影片的人情味和幽默感,并以一种几乎和使用职业演员相同的方式,来使用真实生活中的人(例如街上的行人)。作品有《闲暇的时光》(1939)、《伦敦火火记》(1943)和《给梯摩西的日记》(1945)等。 1951年**电影部的解散宣告了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告终。
Hugh Sinclair、海伦·辛格勒
瓦莱莉娅·霍布森、菲利普·佛伦德
詹姆斯·唐纳德、肯尼思·莫尔
Norman McLaren、John Grierson
罗伯特·比提、迈克尔·梅德温
约翰·格雷格森
玛格丽特·鲁斯福德、Richard Hearne
Hugh Sinclair、海伦·辛格勒
瓦莱莉娅·霍布森、菲利普·佛伦德
詹姆斯·唐纳德、肯尼思·莫尔
Norman McLaren、John Grierson
罗伯特·比提、迈克尔·梅德温
约翰·格雷格森
玛格丽特·鲁斯福德、Richard Hearne